湖南信息学院- 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估中心

工作动态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教学畅谈 | 艺术学院刘昱:怎样上好一堂理论课——以音乐史课为例

更新时间:2022-05-16 15:43:05

音乐史是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科基础课,课程具有学科交叉的特性,横向上通过中西方音乐“史”的模块化学习,实现文史知识与姊妹艺术的互通迁移;纵向上借助“乐”的欣赏、分析、实践与创作贯通专业主干课程与相关理论课程,有助于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与整体思维。但要真正实现“乐”与“史”的有机融合,结合学生相对薄弱的文化素养与表演目标,使理论课变得生动有趣,却并非易事。

一、用思维导图梳理“脉络”

如何让学生抓住音乐史的重点,是摆在表演学生面前的难题。本课程通过学生提前预习、制作思维导图,借助翻转课堂进行讲解,逐步提升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一方面,学生通过制作导图,围绕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特点”“代表作曲家”“代表作品”进行知识点的概括与总结,另一方面教师通过“见图识人”“听音识曲”“要点挑战”来设置互动环节,使学生在音乐史的学习过程中保持学习兴趣,构建眼、耳、脑并用的立体化学习体验。

二、借相互关联传递“温度”

音乐史书提供给学习者的是理性的知识,要触摸历史的温度,让学生感受到人物之间的关系、历史事件的联系,是需要教师下足功夫、不断拓展的。在介绍国乐大师刘天华时,结合当下树立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的背景,一方面要让学生看到刘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就提出“在中西调和中打造出一条新路”的前瞻性,也要通过纪录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刘先生始终致力于中西文化之巅,不断自我突破,视国乐改进为生命的爱国之举。同时也要通过刘天华,使学生认识他身后的刘氏三兄弟: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刘半农(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的词作者)、因哥哥英年早逝放弃英文教育走向音乐道路的刘北茂。看那一代人为了改变中国命运,是如何全情投入音乐教育中,如何借助“美育”实现“救国”梦。在触碰那一代人的灵魂与信仰的同时,去激励今天的学子传递美善的火种。

三、搭线上平台创设“体验”

为加强学生对音乐史的感性认识与个性化需求,目前音乐史的课程均已在超星学习通上搭建学习资源,线上已初步形成一套信息化课程资源,通过大量教学微视频与音乐表演视频创设沉浸式体验。如西方音乐史共建有线上课程资源179个(包括视频、音频、图片等)、课程资源文件夹14个(含教案、课件、论文)、题库等,已有复旦大学、沈阳音乐学院、重庆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等78所学校学生加入该课程的线上学习。借助线上线下学习平台,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实现“教”与“学”的空间拓展,推动“教”与“学”的持续改进。

四、通过培养目标提升多方“能力”

根据表演行业的能力要求,结合西方音乐“历史脉络学习的横轴”,通过“五步三力法”构建“能力发展的纵轴”,加强理论与实践、中国与西方、课程与专业的联系,满足应用型音乐表演人才对综合素养的需求。一方面通过学生的“课前在线预习—预习效果检测—翻转课堂—教师点评与精讲—课后拓展”的“五步三力法”形成教学闭环(见图1),另一方面设置“导图制作与讲解”“现场表演与创作”“中西联系与写作”等不同项目,提高学生的思维力、实践力与研究力,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式、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构建了符合人才培养需要和课程定位的综合培养体系。


图1 五步三力教学闭环


图2 教师课堂讲授


图3 学生课程汇报


五、讲音乐故事巧入“思政”

学音乐史是为了获得美的感受、暖的温度与生的感悟,艺术与做人密不可分,而艺术家的民族气节与文化自信是教学中最好的思政元素。比如京剧大师梅兰芳不仅用“蓄须明志”保留民族气节,更用京剧表演展现了文化自信。通过教师讲解与观看纪录片,学生了解到梅先生在出访美国前不计成本的魄力与勇气,更为梅先生的精心策划而折服。为了让西方人能欣赏中国的京剧,梅派艺术家绘制了乐器、服饰的图片,邀请国乐大师刘天华将中国的工尺谱翻译成西方人理解的五线谱,同时请当时的留学生杨素做现场翻译。正是这些精心准备才让世界更懂京剧,以梅先生为代表的京剧表演艺术也因此成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学生对此深有感触,不由感慨:执着、胆识与才华是成功的基础,但态度与精心设计更是成功的助燃剂。

通过音乐史课程的教学探索,团队获批省级一流课程1项,参与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承担省级课题2项,发表教改论文10余篇,7篇论文获省级优秀论文奖,直接带动了教师研究水平与教改水平的提升。同时,指导学生完成省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3项,多名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提交的学习报告与音乐创作在省级刊物发表,拓展了理论学习的深度与广度。(文/图 刘昱 审/陈长明